近日,生態(tài)環(huán)境部發(fā)布2019年10月和1-10月全國質量空氣狀況,從中發(fā)現,前十個月京津冀及周邊地區(qū)“2+26”城市和汾渭平原11個城市PM2.5濃度均有所上升,增幅為2.0%左右;
同時,也發(fā)現山東、河北、山西和河南等地空氣質量相對較差,對此有很多人提出質疑,京津冀地區(qū)特別是山東的部分城市空氣質量出現“惡化”?
實際上并不是這樣?!洞髿庵袊?019報告:中國大氣污染防治進程》中有數據顯示,從城市PM2.5 年均濃度來看,169 個重點城市中共149個城市同比下降,下降比例為0.8%-32.8%。京津冀及周邊年均濃度降幅大,由68μg/m3 降至60μg/m3,降幅11.8%。
根據資料了解到,山東、河北、山西和河南等地空氣質量相對較差的城市PM2.5年均濃度也在下降,下降濃度在11μg/m3~2μg/m3。除此之外,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常見的大氣污染物也處于下降趨勢。
清華大學環(huán)境學院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賀克斌就此也作出說明,表示京津冀及周邊地區(qū)“2+26”城市PM2.5濃度1.9%的波動談不上惡化,用多年滑動平均值看整體的情況可以更客觀地看到城市的空氣治理效果。
這一個個空氣質量變化的數字背后還隱藏了更多、更大的數字,這也是我國和各地方近幾年來在大氣污染防治上共同努力的結果,具體表現在工業(yè)污染整治、推進清潔取暖和機動車尾氣治理等幾大方面,取得了哪些空氣治理成果呢?
工業(yè)污染整治 三大重點行業(yè)超低排放穩(wěn)步進行
主要是對火電、鋼鐵和水泥等重點行業(yè)進行治理,進行超低排放升級或改造。火電超低排放方面,生態(tài)環(huán)境部部長李干杰表示,火電超低排放改造比例到目前為止已經達到80%以上;在推進鋼鐵超低排放方面,山西、江蘇、浙江、福建、湖北、上海和河南等地紛紛發(fā)布了關于鋼鐵超低排放的政策或鋼鐵行業(yè)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預計到2020年底前,重點區(qū)域鋼企超低排放改造達到60%;
自2018年以來,“超低排放”概念植入水泥行業(yè),目前河北、河南、四川等多個省份城市已經出臺了水泥行業(yè)污染物排放標準,2019年秋冬,貴州、山東濰坊、黑龍江和遼寧等城市已經開始對水泥企業(yè)熟料生產線等實施限停產,重點區(qū)域的排放限值收嚴,確定為顆粒物≤10mg/Nm3;氮氧化物≤200 mg/Nm3;二氧化硫≤50 mg/Nm3。
推進清潔取暖 大氣污染物減排效果明顯
眾所周知,我國的能源結構以煤為主,煤炭燃燒時大氣污染物的主要來源之一,尤其是到了秋冬,華北和華東等地區(qū)燃煤取暖,導致PM2.5排放強度大,分別是普通燃煤電廠的27倍左右、普通工業(yè)鍋爐的15倍。
基于此,我國近年來加快了推進清潔取暖的進程,國家能源局有關負責人表示,截至上一個采暖季結束,北方地區(qū)清潔取暖率為50.7%,替代散燒煤約1億噸,京津冀及其周邊“2+26”城市,清潔取暖率達到72%,再加上今年采暖季前預計完成約700萬戶,總計1700萬戶左右。
實施清潔取暖以來,大氣污染物減排效果明顯。據統(tǒng)計,北方地區(qū)15個省份散燒煤消費大幅下降,減排二氧化硫78萬噸、氮氧化物38萬噸、揮發(fā)性有機物14萬噸、顆粒物153萬噸。
機動車尾氣治理 治理市場規(guī)模大幅提升
2019年9月,我國汽車產量分別完成220.9萬輛,作為日常生活中主要出行方式之一,機動車尾氣已經成了很多城市大氣污染的主要來源,根據相關部門發(fā)布的數據,中國機動車造成的城市大氣污染高達30%以上,尤其是柴油車,其所排放的氮氧化物接近汽車排放總量的70%,PM(顆粒物)超過90%。
在治理投入上,我國機動車尾氣治理市場規(guī)模由2015年的51.42億元增長為92.47億元,四年增長了21.61%。在公共出行領域,很多城市的公交車和出租車等均已更新為新能源汽車,交通運輸部數據顯示,截至目前,全國新能源公交車突破34萬輛,占比超50%。
柴油車治理從“車-油-路”3個方面入手,多部門聯(lián)動,從生產、檢驗、道路監(jiān)測以及后期的檢查維修等,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不放松,各地相關部門也提高了對柴油車污染防治的重視程度。值得提到的是,北京與天津市、河北省將共同建立京津冀機動車超標排放信息共享平臺,協(xié)同治理機動車尾氣治理。
從上述一個個數據來看,我國對大氣污染治理的重視程度越來越大,近幾年的投入也是只增不減,但治理大氣污染畢竟是一個長期、復雜的過程,再加上目前治理進入了攻堅期,空氣質量出現波動也在意料之中,但僅僅因為數據上的上升就否定之前治理所取得的效果,是不是有點片面呢?
特此聲明:
1. 本網轉載并注明自其他來源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
2. 請文章來源方確保投稿文章內容及其附屬圖片無版權爭議問題,如發(fā)生涉及內容、版權等問題,文章來源方自負相關法律責任。
3.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fā)表之日內起一周內與本網聯(lián)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