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模糊搜索
僅搜索標題
分類:固廢觀察 發(fā)布時間:2020年3月16日 22:25 作者:固廢觀察公眾號 文章來源:固廢觀察公眾號
根據(jù)2018年12月世界銀行發(fā)布的調查報告,2016年全球城市生活垃圾產生量為20.1億噸。東亞太平洋地區(qū)是目前產生垃圾最多的區(qū)域,占世界垃圾總量的23%。盡管高收入國家僅占全球人口的16%,但產生的垃圾量卻超過世界垃圾總量的三分之一。
城市人口和人均垃圾產生量是生活垃圾產生量的核心要素。前者與總人口增長和城市化水平相關,后者與經濟發(fā)展水平、消費水準、生活方式等因素相關。世界銀行報告顯示,人均垃圾產生量與人均GDP有較好相關性,與城市化率的相關性不大。全球高收入人口2016年人均垃圾產生量為1.58千克/日,而中低收入、低收入者的人均垃圾產生量分別只有0.69、0.53千克/日。北美地區(qū)2016年人均垃圾產生量最高為2.21千克/日,歐洲為1.18千克/日,東亞和南亞地區(qū)分別只為0.56、0.53千克/日。中國2016年人均垃圾產生量0.43千克/日,低于全球水平(0.74千克/日)和區(qū)域水平(0.56千克/日)。
圖表 1:2016年全球主要國家和地區(qū)人均垃圾產生量(千克/日)
資料來源:世界銀行、韋伯咨詢整理
世行報告預測,隨著快速城市化、人口增長和經濟發(fā)展,全球垃圾量2030年將達到25.9億噸,2050年將達到34億噸。增長最快的地區(qū)將是撒哈拉以南非洲和南亞,預計到2050年,這兩個地區(qū)垃圾產生總量將分別增加2倍和1倍,占世界垃圾總量35%。2030年東亞、歐洲、北美的垃圾產生量將分別為6.02、4.40、3.42億噸,分別較2016年增加28.6%、12.2%、18.3%。2030年東亞、歐洲、北美的人均垃圾產生量將分別為0.68、1.30和2.37千克/日,分別較2016年增加21.4%、10.2%、7.2%。
圖表 2:2030年全球主要區(qū)域垃圾產生量預測及增長率(億噸、%)
資料來源:世界銀行、韋伯咨詢整理
常見的垃圾產生量預測模型包括平均增長率模型、多元回歸分析模型、灰色預測模型、時間序列分析模型等等。世行采用的分析方法是得到最廣泛應用的平均增長率模型,主要參數(shù)為人均垃圾產生量,通過對人均垃圾產生量隨人均平價購買力變化的預測,結合人口預測,得到城市的垃圾產生量。
根據(jù)該模型,按總人口計算,在初等發(fā)達國家水準(人均GDP達到2萬國際元),人均垃圾產生量為1.03千克/日/人;在中等發(fā)達國家水準(人均GDP達到3萬國際元),人均垃圾產生量為1.23千克/日/人;高等發(fā)達國家水準(人均GDP達到3.5萬國際元),人均垃圾產生量為1.31千克/日/人。
圖表 3:不同通國家人均GDP水平與垃圾產生量的關系模型
資料來源:世界銀行、韋伯咨詢整理
人均GDP快速提高對人均垃圾清運量的影響,不僅表現(xiàn)在消費水平提高帶來的更多垃圾產生,也表現(xiàn)在清運比例的提高、垃圾結構的變化等方面。根據(jù)世行報告,從全球來看,高收入的國家的城市和農村垃圾收集率達到100%、98%,而中高收入的國家分別為85%、45%;高收入國家的食物、可回收物(紙箱、金屬、橡膠、木頭、塑料、玻璃)的比例分別為32%、57%,而中高收入的國家分別為54%、31%。
根據(jù)世界銀行報告,2016年,全球垃圾的末端處置方式有露天傾倒、填埋(不分類、沼氣化、控制)、焚燒、堆肥、資源化回收。有33%的垃圾未加處理被露天傾倒,26%的垃圾不分類下被填埋掉,7.7%的垃圾填埋制沼氣,11%的垃圾被焚燒,5.5%垃圾堆肥處置,13.6%垃圾進行了資源化回收。
圖表 4:2016年全球垃圾末端處置方式及占比(%)
資料來源:世界銀行、韋伯咨詢整理
分地區(qū)來看,北美地區(qū)、歐洲中亞地區(qū)的回收比例高;東亞和太平洋地區(qū)的焚燒比例高;南亞成為露天傾倒垃圾最嚴重的地區(qū),比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傾倒比例還要大;堆肥在南亞地區(qū)和歐洲中亞地區(qū)的處置占比較高。
同為發(fā)達經濟體集中的地區(qū),北美和歐洲的垃圾末端處置路徑并不一致。北美偏重于填埋,歐洲偏重于焚燒和堆肥。但兩者都大力發(fā)展資源回收,因為這些國家的垃圾中可回收物占比過半。
東亞太平洋地區(qū)中經濟發(fā)達國家的焚燒處理率較高。日本達到80%,新加坡30%,韓國25%。
來源 | 韋伯咨詢
特此聲明:
1. 本網轉載并注明自其他來源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
2. 請文章來源方確保投稿文章內容及其附屬圖片無版權爭議問題,如發(fā)生涉及內容、版權等問題,文章來源方自負相關法律責任。
3.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fā)表之日內起一周內與本網聯(lián)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