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鹽堿地上種水稻,將荒涼灘涂變良田,這個昔日難以實現(xiàn)的愿景,如今隨著土壤改良等多項相關技術的不斷進步,正在越來越多地變?yōu)楝F(xiàn)實。
12月7日,以“鹽堿地稻作改良”為主題的第二屆國際海水稻論壇在青島開幕,來自聯(lián)合國糧農組織、國際水稻研究所、國際荒漠化協(xié)會、越南水稻研究所、埃及水稻研究所、中國水稻研究所、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雜交水稻國家重點實驗室、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等數十家科研院所專家和企業(yè)的百名代表齊聚一堂,廣泛交流和研討鹽堿地稻作改良及問題土壤修復的前沿新技術。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在論壇上致辭時表示,保障糧食安全,有兩條重要途徑。一是通過科技進步提高單位面積的產量,二是擴大耕地面積。當前我國單位面積產量已經非常高,提升空間有限。而隨著城鎮(zhèn)化的推進,可耕土地面積越來越少,利用廣大的鹽堿地灘涂等土地資源,發(fā)展耐鹽堿水稻,將對保障糧食安全做出重要貢獻。
多位與會專家也表示,鹽堿地是非常重要的、值得挖掘的潛在資源,加強對鹽堿地的開發(fā)利國利民,將對農業(yè)增產、農民增收、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產生積極深遠的影響。當前,耐鹽堿水稻的研究和應用已經取得了突破性進展,現(xiàn)在是進行技術集成的時候了,應更好地進行推廣應用。
“我們看到的耐鹽堿水稻就如同浮在水面上的冰山,實際上更多的工作是在水面之下的。用排灌系統(tǒng)來排鹽以及土壤改良工作都非常關鍵?!鼻鄭u海水稻研究發(fā)展中心張國棟博士介紹說,他們正在山東、江蘇等多地探索應用四維改良法進行鹽堿地改良,即整合要素物聯(lián)網系統(tǒng)、土壤定向調節(jié)劑、植物生長調節(jié)劑及抗逆性水稻四大要素的技術配套方法,同時配備智能化、精準化、信息化的栽培、植保、農機裝備、大數據等軟件系統(tǒng),取得了良好的應用效果。
湖南農業(yè)大學教授雷鳴表示,鹽堿地改良不是靠單一的技術措施就能實現(xiàn)的,可以借鑒土壤重金屬污染綜合修復措施,形成鹽堿地改良VIP技術,即綜合運用抗鹽品種(V)+灌溉水(I)+改良劑(P)技術。
今年,由袁隆平院士領銜的研發(fā)團隊與湖南博川土壤修復工程有限責任公司合作,采取良種(選育耐鹽堿雜交水稻)與良法(鹽堿地土壤調理劑改良技術)相結合的方式開展海水稻種植試驗。今年9月理論測產結果最高達到了畝產620.95公斤,實現(xiàn)了新的突破,引發(fā)業(yè)內的廣泛關注。
博川土壤修復工程有限責任公司技術負責人雷志剛介紹說,針對鹽堿地,博川探索提出了“壓排調種”的修復策略。“壓”即通過合理灌溉,把鹽堿從土壤表層壓下去;“排”即根據“鹽隨水去”的鹽堿地水鹽運動規(guī)律,通過滲管或排鹽溝及時排除土壤中的可溶性鹽或交換性鈉;“調”即通過增施該公司專利產品鹽堿地調理劑,降低鈉離子的危害性,同時補充多種有益元素,有利于作物根系生長;“種”就是種植和種子,選擇耐鹽堿植物,從土壤中吸收大量鹽分,從而降低土壤中的鹽分。
礦物技術是業(yè)內公認的改良土壤的重要技術之一。雷志剛表示,博川鹽堿地改良劑以天然礦物為原料,修復效率高,穩(wěn)定性好,在沒有外源性污染的情況下,還可確保連續(xù)多年作物重金屬含量不超標,對土壤也不會造成二次污染。
據了解,此次論壇由青島海水稻研究發(fā)展中心與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聯(lián)合承辦,中國化工學會化肥專業(yè)委員會、湖南博川土壤修復工程有限責任公司協(xié)辦,“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擔任此次大會主席。
來源:農民日報
特此聲明:
1. 本網轉載并注明自其他來源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
2. 請文章來源方確保投稿文章內容及其附屬圖片無版權爭議問題,如發(fā)生涉及內容、版權等問題,文章來源方自負相關法律責任。
3.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fā)表之日內起一周內與本網聯(lián)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