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勝町是位于日本德島縣的一個小鎮(zhèn),它隱藏在森林茂密的群山之中,人口只有2000多人。原本是一個經濟落后,信息閉塞的地方。但近些年來,卻因為當地人無敵的垃圾循環(huán)利用功力,使得這里的人們實現了“零垃圾”生活,成為“日本最環(huán)保的小鎮(zhèn)”。世界各地的環(huán)保專家紛紛到這里參觀考察,借鑒經驗,世界性的環(huán)保會議也選擇在此召開。
在上勝町,人們驚奇地發(fā)現,這里沒有垃圾桶和垃圾車,也沒有起早貪黑的環(huán)衛(wèi)工人,全鎮(zhèn)只有唯一一個垃圾分類中心。但街頭干凈整潔,整個街面看不到一點垃圾的影子,道路兩旁也沒有絲毫灰塵和污垢。如此清潔整齊,不禁讓人們好奇他們到底是如何做到的?下面中國女留學生蘇雯為我們講述了她在上勝町的生活經歷。
廢物分開了,就變成“寶貝”
我叫蘇雯,來自中國北部的一個小城,今年27歲。我的家鄉(xiāng)是著名的重工業(yè)基地,生態(tài)破壞很嚴重,近些年更是愈演愈烈。渾濁的空氣,污濁的河流,隨處可見的白色垃圾污染,讓原本美麗的城鎮(zhèn)變得滿目瘡痍,當地人苦不堪言。因此,2008年高考填志愿時,我義無反顧地選擇了浙江大學的環(huán)境工程專業(yè),且如愿考上了。本科畢業(yè)后,我選擇繼續(xù)深造,并申請獎學金來到了日本留學。
在日本求學期間,我們有大量的實驗調查報告要做。每一個學生都需要自己聯系環(huán)??疾斓兀M行長期的對口調查,并要有相應的接待家庭。由于人生地不熟,我一籌莫展。我的導師佐田由美女士,是日本著名的環(huán)境保護專家。最終在她的推薦下,幫我找到了一個環(huán)保小鎮(zhèn)——上勝町。
到上勝町的第一天,我就被當地優(yōu)美的環(huán)境震撼了。坐落在山谷之間的幽靜小鎮(zhèn),佳木蔥蘢,植被豐富。道路兩邊是清一色的紅色木屋,掩映在綠樹之間,紅綠相間,煞是好看。接待我的是一對七十多歲的老年夫婦,松田先生彬彬有禮,松田太太溫和熱情,讓初來乍到的我松了一口氣,瞬間對與他們相處有了信心。
沒想到的是,接下來的好長一段時間,我們卻因為一些小問題產生摩擦,導致雙方非常尷尬。事情的起因源自我的大意。到上勝町的第二天,我一早起床收拾行李,并順手將自己的垃圾按種類分裝到松田先生準備丟棄的垃圾袋中。
起床后的松田先生第一件事就是拎著垃圾袋子往外走,我便自告奮勇地幫忙。當我們到達鎮(zhèn)上唯一的垃圾回收站時,那里早已聚集了一幫倒垃圾的老頭老太太,正各自將垃圾分裝到回收箱。我一時插不上手,只好默默地跟在松田先生身后。
當我們將一堆透明塑料瓶放到回收箱后準備到下一個類別去時,身后有一個老太太叫住了松田先生。只見她手里拿著其中一個礦泉水瓶子,對松田先生說:“對不起松田先生,這個瓶子沒有洗干凈。”我仔細一看,正是我順手丟進去的那個,松田先生眼睛不太好,可能當時沒看清楚就放進去了。被叫住的松田先生登時滿臉通紅,不住地點頭哈腰,鞠躬道歉,并立刻把丟掉的所有瓶子重新揀出來,裝好帶回家,又仔細洗一遍。我心里挺納悶,卻又覺得小題大做。
事后,松田太太特意囑咐我一些瓶子回收的原則。不但玻璃和塑料的要分開,有色與無色的塑料也要區(qū)別。裝醬油和食用油的塑料瓶必須和裝礦泉水或綠茶飲料的PET(聚酯)瓶分開。每一個瓶子切記要洗得干干凈凈才能放到回收箱里,并且瓶身與瓶蓋要分開回收。我嘴里答應著,心里卻冒出一句:“一個瓶子講究這么多,真麻煩!”
接下來的日子里,麻煩的事情源源不斷。在上勝町的每一個家庭里,必備一個小型的多層垃圾分類箱。塑料、金屬、易燃品、舊衣物等等,按類別放置,滿了后再一起袋裝拿到回收中心。有一次,我將一支用完的口紅丟到了金屬品類,隨即被松田太太叫住。她對我說:“口紅不能這樣丟棄,要分開來。”“分開了啊,把它放到了小金屬類?!蔽也唤獾貭庌q道。松田太太著急地說:“不對,它還可以分開的?!闭f完,用力將整支口紅拆開。膏體扔到了易燃品類,里面的塑料托則洗干凈放到了有色塑料類,金屬的口紅管才放到了小金屬類。分完后她還不忘滿意地說:“你看,在一起它們是廢物,分開就成寶貝啦。”讓一旁的我目瞪口呆。
處理廚余垃圾,松田太太也很有一套。之前我?guī)兔ψ黾覄諘r,各種包裝盒包裝袋總是一股腦地扔到一起。但松田太太卻要求我必須分開。豆腐盒、封裝塑料紙,雞蛋盒,免洗筷子,一次性紙杯都一一清洗、晾干后才能分開裝進袋子里等待回收。如果我覺得麻煩不想洗時,松田太太便會搶過來,仔仔細細從里洗到外,讓人汗顏。
在上勝町,丟任何一件東西都要非常慎重。哪怕是襪子,也有很多的講究。單剩一只屬于易燃品,如果是“沒被穿破,左右腳搭配”則屬于舊衣物。關鍵的是,哪怕只剩一只襪子,也要洗干凈了再丟,這樣方便有一模一樣的湊成一雙。這些細致入微的分類法則,當地人樂此不疲,卻讓我這個外地人徹底蒙圈。
分得越細,利用率越高
上勝町的垃圾分類多達44種,每次去丟垃圾都是一個浩大的工程。無論距離遠近,都需要自己將大袋的垃圾運送到分類中心,再嚴格按照標簽分門別類地放入垃圾桶內。松田太太家離分類中心很近,但每次都需要耗費半個多小時來做分類工作。離得遠的人,路程加上分類時間,一兩個小時便去掉了。如此費時費力地去給垃圾分類,難道鎮(zhèn)上的人就沒有任何怨言嗎?面對我的疑問,松田太太非常不解地回答:“分類能讓生活越變越好,為什么要有怨言呢?”然而對于我來講,除了更麻煩一些,似乎并沒有看到好處。松田太太看我一臉不可置信,便帶我來到了鎮(zhèn)上的零垃圾研究會。
所謂零垃圾研究會,是由本地志愿者自發(fā)成立的一個負責監(jiān)督“零垃圾”計劃的非盈利機構。該機構的負責人叫松崗夏子。她年齡不大,卻是鎮(zhèn)上環(huán)保的靈魂人物,松田太太對她頗為推崇。她是日本神戶大學的高材生,且到歐洲留學學習了環(huán)保知識。畢業(yè)后,她放棄了大都市的高薪美職,來到偏遠的上勝町當志愿者。
當天正好是該機構在分類中心舉行環(huán)保活動的日子。我們到達時,現場早已人頭攢動。而松田太太的偶像夏子小姐正在給人們普及環(huán)保知識。
她用圖片和環(huán)保動畫告訴人們每一類垃圾的去處。干電池、熒光燈泡等運到北海道集中加工處理,不但最低限度地消除污染,還能幫助發(fā)電。塑料瓶子則送到岡山縣,經過滅菌處理,能二次循環(huán)利用。鋼鋁金屬送往廣島,在哪里融化后被制成各色各樣的紐扣或工藝品。普通的塑料用品則運往九州島……回收的牛奶盒可以制成捆東西用的繩子,回收的舊衣物則能制成環(huán)保袋或毛絨玩具等等等等。夏子小姐的秘訣是:只要進行了充分的分類,總有它的用途。分得越細,則回收利用率越高。
在松田太太的推薦下,我得以加入零垃圾研究會,成為那里的志愿者。研究會每月都會在分類中心組織一次跳蚤市場,家庭主婦們通過以物易物的方式,來處理自己不要的物品,兌換需要的二手東西。大到家用電器,小到針頭線腦,都能在跳蚤市場上“換”到。通過這樣的方式,既增加了物品的利用率,又溝通了鄰居之間的感情。主婦們都很樂意來參加。松田太太最愛這個小跳蚤市場,經常能在哪里淘到寶貝。有時候是一套做杯形蛋糕的磨具,有時候是一個心愛的包包。每次淘到一樣物品,她會高興地像個孩子一樣,手舞足蹈的。
另外,研究會還專門針對鎮(zhèn)上行動不便的老人,成立了“垃圾分類”援助組。志愿者們會定期幫這些老人到家里打掃衛(wèi)生,清理需要丟棄的物品,以及給這些物品分類。同時也會根據老人的需要給他們帶來二手的必需品。由于丟出的每一件物品都是經過仔細清洗的,這些二手物品拿到后往往能立刻使用,非常方便。不放棄任何一個家庭,不讓任何一件寶貝失去價值,這是研究會的偉大使命。
在上勝町,零垃圾研究會是一個很有責任感的機構。不但是當地的援助、互助機構,也是對外的宣傳窗口。在夏子小姐的帶領下,經常組織成員前往全國各地演講,傳授垃圾分類的技巧與經驗。同時也有世界各地的環(huán)保機構慕名而來,向這里的人們取經。細致分類,嚴格監(jiān)督,不但大大地改善了當地的環(huán)境,也讓當地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提升。
處理好“垃圾”,才能贏得生活
其實上勝町的垃圾分類,并非一開始就做得這樣好。早在20年前,這里還是一個經濟面臨崩潰,環(huán)境遭受破壞的地方。當時,這里的垃圾以直接焚燒為主,一個這樣的小鎮(zhèn)就有兩座大型的焚燒爐,還有一部分垃圾被直接丟棄到山林。有害氣體,白色污染,讓這里的環(huán)境不堪重負。年輕一代紛紛逃離,只留下老弱殘兵。為了自救,當地人痛下決心,決定實施嚴格的“零垃圾”計劃,并最終獲得了成功。環(huán)境狀況的改善也帶動了其他產業(yè)的發(fā)展,人們從中受益匪淺。所以當地人認為:處理好“垃圾”,是贏得生活的第一步。
對大多數人來說,一片“樹葉”應該沒有什么用途。除了爛在地里漚肥或者當柴火燒掉,很難想到還有其他用途。但在上勝町,“樹葉”可是一個寶貝,人們都靠它來致富呢。
當地有一家名叫“彩株式會社”的公司,員工大部分是老人,七十多歲的松田先生也是其中的一員。每天清晨,松田先生通過網絡查看訂單項目和數量后,便會到自家住房附近的山林,采摘客戶需要的綠色樹葉和五彩的鮮花,并在山中清澈的溪水中洗凈,然后經過分類包裝后空運到各地的客戶手中。每個月單單一項賣樹葉的錢,就高達220萬日元。但松田先生告訴我,他掙的算少的,有一些人比他還多上一倍。全日本七成以上的高級料理店內所用的裝飾樹葉都來自上勝町。之所以這里的樹葉如此受歡迎,得益于幽美的環(huán)境。經濟的富足,生態(tài)的美好,讓這里的老年人生活得非常開心。
為了零垃圾,人們開通腦筋,想出了各式各樣的招數,有些招數令人匪夷所思。有一次,我親眼看見夏子小姐在接待完客人后,轉身將客人的一張名片團成一團,往嘴里一扔,嚼幾下之后吞掉。一系列動作把我驚得目瞪口呆。事后我才知道,這里的名片都是由一種硬化的橡皮糖制成的,印上去的字也是天然的食用色素。因為既不浪費紙張,節(jié)省了木材,又無后顧之憂,這種“可以吃”的名片一經開發(fā)后,就在當地獲得了好評,并收到了來自全國各地的訂單,為開發(fā)者創(chuàng)造了客觀的收益。
不僅如此,當地的工業(yè)也提倡“零浪費”。上戶町的啤酒廠,不但廠房和設備都是由可再利用材料建造而成,連日常用的燃料都是生物燃料。無排放,無浪費,使得這家啤酒廠受到了人們的歡迎。
在這里生活得越久,我從最初的痛苦,開始慢慢習慣這種“零垃圾”生活。每次只要一有垃圾,首先想著它應該歸到哪一個類別。一根小小的皮筋,毛線部分屬于可燃物品,橡膠部分則放入相應類別。一截鉛筆頭,可以分為筆芯,筆桿,筆帽等部分來分類投放。
回國之后,我依然保留著這種分類習慣。雖然因為這種“龜毛”的分類屢屢與身邊的親人朋友起矛盾。但是,能保持一種克制的生活習慣,能為環(huán)境貢獻一份力量,何嘗不是一種好的生活方式呢?
來源:一琢匠心堂
特此聲明:
1. 本網轉載并注明自其他來源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
2. 請文章來源方確保投稿文章內容及其附屬圖片無版權爭議問題,如發(fā)生涉及內容、版權等問題,文章來源方自負相關法律責任。
3.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fā)表之日內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