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國內開展了多個不同污染類型地塊的修復工程。修復技術雖然能清除污染物,但由于地塊條件和污染物環(huán)境行為的復雜性,導致某些地塊實施污染物清除的成本很高,且清除效果不理想。從發(fā)達國家的污染場地管理經驗來看,除修復技術外,還有風險管控技術,主要是利用工程措施將污染物封存在原地,限制污染物遷移,切斷暴露途徑,降低污染物的暴露風險,保護受體安全。風險管控技術的施工技術成熟,成本相對較低,工程建設周期短,對不同類型的污染都具有較好的風險控制效果。《污染地塊土壤環(huán)境管理辦法(試行)》(部令第42號)第四章風險管控和第五章治理與修復也分別對兩種方式進行了要求。本文對兩種工程措施的區(qū)別和各自的側重點進行簡要剖析。
一、治理與修復工程的治理對象和目標較明確;風險管控工程的防控對象和防控目標須根據具體地塊的污染特征確定
治理與修復工程的治理對象往往是受污染土壤、地下水及建筑垃圾等,治理目標有明確的限值要求。如采用治理后異地處置,則對清挖后的基坑和側壁有清挖限值,根據治理后的土壤去向提出治理后的目標值,如進入填埋場一般要求浸出濃度達到相應的限值。如采用治理后原地處置,則根據地塊的規(guī)劃用途提出治理的目標值。因此,如果不同地塊規(guī)劃用途一致,則基坑和側壁的清挖值基本接近。如果治理后的土壤去向相同,則治理后的目標值也基本接近。當然,由于地塊的地理位置敏感性、當地的氣象條件等因素不同,清挖值和治理后的目標值會稍有差異。
風險管控的對象須根據不同地塊的情況確定,建議可以重點考慮以下四個方面,包括:(1)地塊是否發(fā)生過環(huán)境污染事件和涉及的關注對象;(2)地塊周邊范圍內是否有自然保護區(qū)、珍稀動物棲息地、飲用水源保護區(qū)、居民生活區(qū)等敏感用地保護對象;(3)地塊周邊范圍內是否有河流、水庫等地表水保護對象;(4)地塊周邊范圍內是否有地下水使用情況。管控目標往往難以用某一量化指標確定,建議可從如下幾個方面考慮:(1)將管控工程措施所采用的工程材料用量、工程施工方案完成情況作為管控工程驗收標準之一;(2)有效消除或減輕風險保護對象的暴露風險,據此提出某一可量化的管控目標限值;(3)風險管控工程長期監(jiān)測方案和落實情況;(4)制度控制落實情況。
二、污染地塊治理與修復工程技術路線須根據污染物類型、工期等地塊具體特征確定;風險管控工程的技術路線與污染物類型、工期等因素關系不大
污染地塊治理與修復技術是通過降低污染物濃度方式降低污染物風險。因此技術路線的考慮因素較多,主要有污染物類型、地塊開發(fā)利用規(guī)劃、工期、周邊可利用設施、周邊居民可接受程度、工程投資等因素,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污染物類型和開發(fā)利用規(guī)劃。根據國內已有工程的總結情況,有機類污染地塊主要修復技術類型包括:化學氧化、常溫解析、原位/異位熱脫附、水泥窯共處置等幾種;重金屬類污染地塊主要修復技術類型包括:固化/穩(wěn)定化+回填或填埋技術;淋洗+回填或填埋技術;水泥窯共處置技術等幾種。
風險管控技術通過切斷污染物遷移途徑降低污染物風險,污染物濃度不降低。風險管控技術路線主要包括:控源(移除或者清理重污染源);切斷暴露途徑(采取水平覆蓋、雨水導排、地下水垂直阻隔和疏導控制等隔離阻斷措施,防止污染擴散);開展土壤、地表水、地下水、空氣長期環(huán)境跟蹤監(jiān)測;制定應急補救措施以防出現污染擴散。因此,風險管控技術往往不針對特定污染物,對不同類型的污染地塊具有較強的普適性。
三、污染地塊治理與修復工程和風險管控工程對地塊污染調查的工作重點和工作思路不同
針對污染地塊治理與修復工程,地塊污染調查工作過程中需重點掌握污染物種類、污染程度、土壤污染分布和面積、土壤污染深度和土方量;地下水埋深、地下水污染程度和污染面積、地下水污染水量等。上述成果將為下一步制定修復技術方案和估算修復投資成本作依據。
針對污染地塊風險管控工程,地塊污染調查工作過程中需重點掌握污染物種類和污染物遷移轉化特性、重污染源的空間分布、污染物遷移至風險管控對象的暴露途徑,如揮發(fā)性污染物大氣揮發(fā)、土壤揚塵、地表徑流、地下水遷移等。特別是為了解污染物隨地下水遷移的途徑須掌握地塊的水文地質特性和污染物隨地下水遷移的規(guī)律。上述成果將為下一步制定切斷污染暴露途徑的風險管控方案提供有力支撐。
四、污染地塊治理與修復工程和風險管控工程對地塊后期管理的要求不同
污染地塊治理與修復工程完成后,可根據修復目標進行相應的開發(fā)利用活動。同時,經驗收合格后,往往無需后期的維護和跟蹤監(jiān)測。
污染地塊風險管控工程完成后,地塊活動不能擾動污染土壤,破壞已建成的管控工程措施。同時,由于管控工程沒有降低污染物濃度水平,因此,需建設完善的制度控制措施、長期監(jiān)測制度、以及完善的污染泄漏應急預案。
總結
風險管控技術并不是新興技術,在我國的環(huán)境工程、水利工程、地質工程和土木工程等方面已有很長的應用歷史和大量成功的工程案例。垂直阻隔技術以帷幕灌漿、垂直柔性防滲等技術為代表。表層阻隔用于垃圾填埋場封場防滲,防止降水進入填埋區(qū),減少和防止?jié)B濾液的產生。表層防滲通常采用復合防滲措施,利用土工膜、黏土等建立復合防滲層,強化防滲效果。
風險管控技術的投資成本相比修復治理來說較低,在地塊暫無開發(fā)利用計劃的情況下,采取風險管控措施控制污染物進一步產生環(huán)境影響是當前條件下較明智的一種做法?!锻寥牢廴痉乐涡袆佑媱潯罚▏l(fā)〔2016〕31號)第十二條也要求:暫不開發(fā)利用或現階段不具備治理修復條件的污染地塊,由所在地縣級人民政府組織劃定管控區(qū)域,開展環(huán)境風險管控措施??梢灶A見,污染地塊風險管控技術在我國將越來越受到重視。同時,從國外的應用經驗看,風險管控是一類很有應用前景的地塊風險控制技術。鑒于我國污染地塊修復工作剛開始起步,由于經濟能力和技術條件的限制,不可能對所有地塊都實施污染物清除修復,對部分地塊采用工程控制措施是較適宜的選擇。
來源:環(huán)境論評 作者:王興潤
特此聲明:
1. 本網轉載并注明自其他來源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
2. 請文章來源方確保投稿文章內容及其附屬圖片無版權爭議問題,如發(fā)生涉及內容、版權等問題,文章來源方自負相關法律責任。
3.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fā)表之日內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益。